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العربيةEnglish
 
企业介绍
企业文化
企业架构
企业荣誉
大事记
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
社会责任报告
质量信用报告
联系我们
 
 
 
 
 
义乌要做全国现代商业文明的“标兵”
时间:2007-4-25    来源:金华新闻网     阅读6849次   
 25年前,成“市”之初的义乌不过是游走着数千个“货郎担”和拥有几个风雨凋敝的“大棚市场”、“马路市场”;25年后,偏偏在这块语言晦涩难懂、土地贫瘠的地方诞生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全球第一市”。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面前,为什么起步于草根的义乌商人总是能够潇洒自如地“挥剑走天涯”?这一切均源于义乌千百年来积淀并创新的丰厚的商业文化和现代商业伦理精神。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江胜忠

在全国首倡现代商业文明

 “诚信立市 以人为本 以义取利 创新求变 和谐兴商”,在11月23日召开的中国(义乌)商业文明论坛上,来自全国部分重点市场的代表团、各地工商部门负责人以及义乌市场经营户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在义乌银都酒店一起签署了全国第一个《商业文明宣言》。
    这份宣言称,商人首先要守诚信,戒欺诈,严守国家法律,诺守商业道德,保护知识产权,杜绝假冒伪劣。其次,要坚持先义后利,义利并举,以义取利,注重商业生态。此次,作为市场的主办方和管理者,要有“得市场者得天下”的胸怀,提升服务理念,培育、善待、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和交易对象,全方位提升市场主体素质。还要创新交易手段,完善软硬件,降低交易成本,并全力营造和谐共处、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遵循国际公认的商业规则,以精明、开明、文明的形象,参与合作与竞争。
    国家工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商业设施,营造一流的商业秩序,打造一流的信用展示平台,构建一流的质量控制体系,创建一流的市场监管模式,培育一流的经营主体队伍。
    “凭什么说义乌农民没有文化?难道只有学历和文凭才是文化?”———金华市委副书记、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反诘“一群没文化的农民何以能创造这样的经济奇迹”的论调。
    “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文明。”———义乌市工商局局长邱增法在描述义乌短短25年的文明崛起时,援引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的这句妙语。
    对义乌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大力倡导商业文明大加赞赏的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博士说:“建设商业文明是机遇,义乌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构建商业文明的使命。”
    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吴干冰在论坛总结发言中说,义乌是全国重点市场中的领跑者,在这里探讨新时代商业文明建设很有意义。从一些商人个体的自发行为,到一座城市集体的自觉行动,义乌在建设商业文明方面已经在全国率先起步,今后也要继续为全国市场做好表率:要以开放、兼容的心态看待商业文明;要重视以理性思考指导商业文明实践。

义利并重的生意经

 一个关于“乌伤衔泥”的传说为义乌人的商业文化传统做了很好的铺垫:相传,有一个叫颜乌的孝子,虽然出身贫寒,却深知礼义,孝敬长辈。有一年,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病故了,他无钱办丧事,只得独自筑坟安葬父亲。他白天负土堆垒,晚上通宵守坟,一群乌鸦看见这般情景,深为感动,纷纷衔土相助。坟终于筑好了,可是乌鸦的嘴巴也全都啄伤了。从此,这个故事就在义乌传扬了开去。故事隐喻着一种文化:义乌人重“义”。流传至今,义乌人将区域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渐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正在义乌万千商户身上得到“复制”。     
    义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秀仙告诉记者一个20年前的义乌“敲糖帮”的故事。当时,一位义乌廿三里的老人到江西赣州农村“鸡毛换糖”。一位以鞋换针的老太太因不舍得一双半新的胶鞋,临到买卖突然决定留下这双胶鞋。哪知,因走得匆忙,胶鞋竟落在了义乌敲糖人的小车上。一直到晚上回到住地,细心的敲糖人在“盘账”时才发现这个意外收获,第二天,这位老人毫不犹豫地行程十几里山路再次来到那个村庄,将鞋子还给老太。当天的生意可想而知,一天奔波,几乎是空手而归,但她却保住了自己的“义”。
    陈秀仙说,义乌人信奉这样的道理:“我要赚钱,先要让人家赚钱”。体现在生意上就是,义乌商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先让进货者赚钱,最大限度地让利,最大诚意地扶助。因为,义乌商人坚信,只有等他人赚到钱,他才会回头来继续买你的货,进而让你赚更多的钱,这就是所谓的虽略显功利但却不失淳厚、质朴和“利滚利”买卖观念。
    其次,义乌商人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感情。他们认为,要想在商场上取得不俗的业绩,必须广交天下朋友。做“长期的客户”、“永久的朋友”,“做期货”,不做“现货”,做“长线”不做“短线”。

不以利微而不为
的创业精神

 一个小商品市场的“小”字,决定了义乌市场的特性。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楼仲平告诉记者这样的一个事实:一根小小的吸管平均销售价在每支8厘至8.5厘之间,然而,就是在只有8毫钱的利润空间里,义乌近20家塑料吸管企业占据着全球60%的市场销售份额。换句话说就是,全世界用的吸管有一半以上来自义乌。
    牙签同样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商品,但义乌市场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台,每天可以批发销售牙签几吨甚至十几吨左右,以10吨计,就是1亿根。按100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可获利1万元。这种薄利多销的理念开启了小商品的另一个天地。
    “伟海拉链”董事长陶海弟说,大多数义乌人是从经营“不起眼的行当”而起步的。同诸多“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一味抱怨“天不助我”的颓废商业观念比照,义乌人最大的一个长项就是,财富是可以从小本钱投资经营而累积起来的,机遇的“小”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小”,反倒意味着市场机会的“缝隙”,谁能先人一步找到“缝隙”钻进去,就能占据大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小机会大商机,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

敢闯敢冒的商业精神

 原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曾多次这样评价义乌:一个内陆小县城能够发展成为现代化中等发达城市,一个民间摊铺群能够发展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平台,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干”出来,“闯”出来的。
    1982年春节前夕,在广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乘警检查爆竹。当一乘客犹豫着打开箱子时,周围发出一片惊呼:一箱现金。这位乘客是在广州做小生意的义乌人。
    带着一箱箱现金去外地进货,带着一箱箱现金回家过年,义乌人冒着巨大风险搏击市场。义乌市场也是在这一箱箱现金的铺垫下从马路市场、大棚市场、室内市场到国际商贸市场,一路走向辉煌。  
    摇拨浪鼓出身的余汉平不懂韩语,冒着风险单枪匹马闯荡韩国,耗资10多亿元人民币把市场建到韩国去。敢冒风险使翁荣金、翁荣弟兄弟成为袜子大王,他们创建的浪莎集团生产的袜子远销全球。
    廿三里街道张家园村农民虞劲松,17岁闯荡市场,赚了几百万元却被合伙人席卷而去;东山再起后厂房却被一把火烧掉。1997年,他建了化妆品公司,2002年收购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不屈的性格终使他成为“中国彩妆大王”。
    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耻于安家守土的拼争精神,构成了义乌独特的创业文化,也使得义乌经济与全国经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NextPage]

政府调控:让大伙公平赛跑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政府的论述中,有这么一句话:在包罗万象的政府职能中,政府对于市场经济主要行使3项职能: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事管理工作多年的何樟兴说,义乌市场有今天,政府的“调控有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行政手段最明显的划行归市手段谈起,何樟兴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划行归市有利于经营,但在当初实施划行归市时,曾经受到不少经营户的阻挠。当时的义乌市场摆摊混乱异常,市场里靠外的经营户和靠内的经营户报价差别相当大(差距可能是两三倍),但最终,划行归市的做法让卖同类商品的经营户靠在一起,对客户报价时能够彼此监督,达到了市场经济中竞争充分的结果。
    产权则是另一个义乌政府宏观调控的例子。到目前为止,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产权依然是垄断资源,政府通过它来保障“经营者有其摊”。国际商贸城一个9平方米摊位,租金仅为5万元/5年,但私底下的转让价格高达100多万元。因为要想直接分得摊位,必须满足许多条件,例如此前连续经营3年,以税收为凭。政府对此的解释是要舍得投入。义乌的批发市场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经营市场的利润投入市场再建设、再开发,如此循环往复,逐渐进入良性轨道。

没有围墙的商业气度

 如今,义乌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常驻义乌的外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8000多人,外来人口逼近100万。80%的市场外地经营户认为,在义乌,最好的环境就是“经商环境”。
    刘王成是在义乌物资市场经商的河南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亲戚第一次到义乌时,非常意外,因为“在义乌街上,几乎每幢楼房的下面都做了店面”。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商的安徽人何寿林则向记者介绍:中国小商品城有5万多个商铺,每天有20万客流的庞大买家群体,泊车费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但商城集团却一分钱也没收,而且还投入人力和资金进行保洁、维护和社会治安等综合管理。他说:“聪明的义乌人想的是怎么把全国、全世界的人吸引到义乌来。外地的车来得越多说明人气越旺,市场就会越兴隆。”
    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江泽林告诉记者,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在义乌都能得到一视同仁。什么样的民族文化、什么样的奇怪生意,在义乌都可以生根发芽。以“新光”为例,有员工5300多人,来自23个省市、14个民族,真正的义乌本地人不到1%,企业用人完全是唯才是举。

没有商业文明就没有市场

 义乌市市长吴蔚荣说,义乌市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商业文明培育的过程。从拨浪鼓、鸡毛换糖,发展到在国际商贸城做外贸生意与电子商务,义乌人一路走来,创造了独特质朴的商业文明。从上世纪70年代“走村串户,以小见大,义利并举”的拨浪鼓商业精神开始,逐步形成了“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薄利多销、以小博大、以小博强、以小博精”和“勤业兴商、以小创大、诚信致富、敢为人先”的商城精神、“公正廉明、勤勉奉献、凝聚有为”的工商精神,乃至于“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商业文明的发育,就没有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商贸的演变。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解读义乌经验时说“得市场主体者得天下”,而拥有商业文明,将使市场在得天下后持久繁荣。他说,过去办市场靠突破和低价优势。民营企业新飞跃重在转变增长方式,实际上市场也有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价格优势要变成非价格优势,黑箱优势要变成非黑箱优势,仿冒优势要变成非仿冒优势,这些优势靠啥解决?就靠“商业文明”建设。作为率先在全国开放商品市场的义乌,要为全国在这方面带个好头。

 
 
首页了解双童产品中心资讯动态视频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English
版权所有 © 2002-2008 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路378-379号
电话: 0579-8567 9778, 8567 9789, 8567 9800 传真: 0579-8567 9555 E-mail: St@china-straws.com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38312号-1   技术支持:中国日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