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7月11日播出“义乌传奇”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
今天我们的演播室特地带来两个拨浪鼓,相信我们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玩过这个东西。这对于浙江义乌的很多人来说,对于它的记忆更是刻骨铭心,因为当年他们很多人就是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地卖东西。正是从“鸡毛换糖”开始,义乌人让全世界认识了义乌。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成为万商云集的国际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从一无资源、二无区位优势的农业县到今天的辉煌,义乌市场和城市共同演绎着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解说:这一天是义乌市居民骆友琴出嫁的日子。按当地规律,女儿出嫁当然少不了娘家人给的嫁妆。在这些嫁妆中,有一样东西很特别——这是一张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商贸城摊位的营业执照。这个摊位原来是骆友琴父亲的,现在他把摊位送给了女儿。
骆文浩浙江省义乌市个体经营户:营业执照对于我们义乌人说,是一个富裕的象征,家里有财富的象征。营业执照意味着有商位、有店面,有店面就可以有发展的余地。
解说:营业执照对义乌人来讲,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让手中商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但是在20多年前,营业执照对有经商传统的义乌人来说,还是一个奢望,那时做生意只能东躲西藏。
何海美义乌罕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因为当时就是说我们投机倒把,好像我们做生意也都低人一等。
解说:改革开放后,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当时,义乌只有两个马路市场,在这里,何海美拿到了她的第一个营业执照。有了营业执照的义乌人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1984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建起了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初何海美从上海批发童装来卖,但是有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她一条打折的裙子,周围的人都说好看。换个人可能也就心里高兴一下,但是她却发现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何海美:两百多条,我一天就卖光了,一条裙子赚一块钱。
解说:为了赚更多的钱,何海美决定自己买设备来加工。当时买这个设备需要18万元。1984年的时候18万元可以说是一笔巨款。她没有那么多钱,就咬牙借钱买了这个设备。
何海美:我一条裙子,我要赚两三块钱,给人家加工的话,挣一块钱。我感觉到当时我非常高兴的,因为一年拿回成本。
解说:在义乌,有很多像何海美这样的人,她们既有胆识,又吃苦耐劳,对商机非常敏感。到1990年,义乌小商市场的成交额已经突破了6亿元,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之首。从1990年到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每年都在成倍增长。1991年是10亿元,1994年已经达到100亿元。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此时已经改县建市的义乌市委市政府面临着新的选择:是任市场自由发展,还是引导市场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楼国华浙江省义乌市委书记:主要的就是市场需要大量的商品。当地没有制造业,所以不能够提供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小商品需要不断地有新的产品推出来,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围绕市场这样生产基地,才能够根据市场的信息不断研制出物美价廉的、为市场所欢迎的商品。
[NextPage]
解说:是困难也是机遇。1992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在继续推进“兴商建市”的同时,提出了“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陶海弟,现在是浙江伟海拉链公司的董事长。目前,他的企业日产拉链4万条,有50%的产品出口,但是在1992年的时候,陶海弟还在一平方米大小的摊位卖拉链,现在他还保留着当时的营业执照。
陶海弟浙江伟海拉链有限公司懂事长:1992年的时候,因为市场也发展,摊位也很多,卖的产品也还是比较单一的。当时有很多摊位也卖拉链的,基本上都是卖普通色的,黑、蓝、咖啡这些颜色。当时客户需要的并不是这么简单几个颜色,他还要粉色,杂七杂八这种杂色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时我想发展更大一点,所以我就想自己准备去办厂,当时刚好义乌市政府提出来以商促工。
解说:建厂后,陶海弟领到了第二本营业执照,这本营业执照和原来的营业执照相比,名称虽然从个体工商业变成了企业法人,但是却无法割裂同市场和企业的血脉关系。
陶海弟:
我觉得我这个企业是市场里面培育出来的,包括我们义乌很多,两万多家企业都是市场培育出来的,是市场培育了我们这个企业,但是同时又是那么多的企业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和繁荣。
解说:目前,义乌有25000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都和陶海弟一样,都是依托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离不开一个小字,比如饰品、袜子、吸管等等小商品。
楼仲平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像这种吸管不到一分钱吧,我想如果10%的利润,那就是一厘钱吧,当然是不到一厘钱吧。作为这种小产品来讲,恰恰在当时会被别人所忽视,没有人愿意做这个小产品。
解说:但是,楼仲平却将这样一个没有人愿意做的小商品做成了大品牌。现在,双童吸管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30%。
楼仲平:我们觉得这个企业可以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做稳、做强、做精,以小搏大、以小搏强、以小搏精,不以利小而不为。利用我们这种中小企业短小精悍的优势,促使我们这种企业产业升级。
解说:“不以利小而不为,将小商品做大、做精”,是义乌人的特点和追求。到21世纪初期,义乌形成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企业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但是,义乌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内的各种专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专业市场不断涌现。那么如何发挥义务的优势?义乌市场下一步到底该怎么走?这是义乌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2002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建设国际性的商贸城市。但是建设国际性的商贸城市首先要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大型商贸城,这个商贸城由谁来建,这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楼国华:那么在建设过程当中,我们也遇到了困难,资金的困难。这个市场是什么人来建?能不能建?又遇到了争论。有很多人讲,这个市场发展了,我们政府应该退出来,应该让市场主体去建造这个市场,当时也有很多人来投资,一百个亿呀,十亿美元来投资,这个市场卖给我,我来造市场。我们政府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必须政府来造,义乌市场的公共资源必须政府来掌控。
解说:由政府掌握公共资源的建设,政府就把握住了市场发展的主动权。到2005年,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建成。义乌市政府组建了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作为主办者进行市场建设和物业管理。第一期商户和公司签的合同是五年,每个摊位费的租金平均起来每年是10000元,10000元的租金保证了商户在义乌的低成本经营,这种低成本的经营更吸引了全世界的商人。今年4月,义务市工商局向20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颁发了第一批营业执照。
郭集俊马来西亚客商:执照对我来说是一个身份,这是真正的开放,市场开放。
车峰圭韩国商人:这次我们公司得到国家正式的营业执照以后,对我们公司的发展会有一个里程碑式的契机。
解说:在外商不断进入义乌市场的同时,义乌的企业也走出了国门。华鸿集团目前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生产画框和工艺品的生产厂家,其中85%的产品出口。在2002年,华鸿集团就在阿联酋的迪拜设立了办事处,拿到了当地的经营许可。
[NextPage]
龚品忠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义乌的小商品有个明显的特征,它是缝隙产品,对于全球的市场来讲,义乌小商品绝对是个缝隙市场。缝隙市场的好处就是不为很多人关注,但是你单个产品,就是单线产品,你把全球市场做好,已经是非常大了。那么这也有国外很多企业,百年企业、小家庭企业、小企业做再生存的唯一理由。所以我认为这是义乌企业走向国际化最有利的一个因素。
解说: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义乌人以市场为中心,不断寻找国际市场的缝隙,寻找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更有效的途径,寻求着自己发展的新机会。正是义乌人20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兴商建市的战略方针,才有了义务和谐发展的今天。每一天,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万客商;每一天有来自全世界8000多位国际客商;每一天有1000多个集装箱从这里发往212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有2.5万个摊位,如果每个摊位停留一分钟,需要两个多月才能逛遍。在这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35元。
演播室主持人翟树杰:
改革开放让义乌有了演绎传奇的机会,如今义乌的传奇还在继续。“拥有一个商位,沟通整个世界”从小商品市场中的这个横幅,人们可以看到义乌人的自豪,更可以看到义乌人的自信。国际化的城市、建在市场上的城市、和谐的城市、美好的城市,这是如今义乌人提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