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导语
冬季正是义乌红糖飘香季,红糖作为义乌著名特产,承载着义乌“鸡毛换糖”的厚重历史。从明末清初开始,义乌人就开始走街串巷,用“鸡毛换糖”换取蝇头小利,这也是义乌人最早的经商启蒙。“鸡毛换糖”精神激励着义乌几代人,也推动着义乌成为世界闻名的小商品城。
今天,吸管妞和大家分享《你不知道的“鸡毛换糖”》微信系列第八篇:
“鸡毛换糖”逐渐向小商品经济转变
https://0x9.me/kxYz3
“鸡毛换糖”初期都是以换“鸡毛”为主,到衢州之后,“鸡毛”不再是主要收购的物品,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越来越多。后来,我就带着我爸爸和哥哥去江西城里“鸡毛换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从“鸡毛换糖”转变成了摆地摊卖小百货。今天,我继续和大家来讲讲三十多年前“鸡毛换糖”背后的故事:
衢州离义乌很近,去衢州“鸡毛换糖”的人就很多,我们一整天也换不到什么东西,收益越来越少。后来,我说服了我爸爸和两个哥哥,一起去江西景德镇“鸡毛换糖”。我们在景德镇租了房子,提着编织袋,摇着拨浪鼓,用钱去换废铜、废铝、破凉鞋、破蓑衣等比较值钱的东西。
住在景德镇,我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爸爸去菜市场买菜。有一次,我们从菜市场买菜出来时,突然听到有一个人在叫卖小百货,我们很好奇,过去一看,那人在地上摊了一块塑料布,上面放了一些帽子、袜子、手套、围巾等针织品,也有像我们去“鸡毛换糖”时用来换鸡毛的小百货等等。我当时就很羡慕,觉得他比我们先进多了,我们还在走街串巷辛苦叫卖换废品时,他们已经把义乌小百货放在菜市场门口卖了。我再仔细一听,听到他们说义乌话,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去摆地摊呢?
说干就干。我让我爸爸和我大哥继续“鸡毛换糖”,我和我二哥就回义乌进了一些手套、袜子、帽子、扎头发的丝带、发夹、玩具等小商品(这时候义乌的市场已经有很多小百货了)。回到景德镇后,我们半夜3点就起床,到菜市场门口抢占位置,摆摊叫卖。等到原来在菜市场门口摆摊的义乌人过来发现他们的地盘被抢了,他们也傻眼了。于是我们这些摆摊小商贩之间就产生了竞争。
社会开放下商品经济逐渐萌芽
1982年,义乌并没有托运处,也没有现在的物流,所有的小百货都靠我们自己扛到当地放在地摊上卖。当时景德镇菜市场门口不仅仅有义乌卖小百货的,还有扬州卖牙刷的,福建人卖雨披的,富阳卖丝绸、围巾的商贩。初期的时候大家都是这样摆地摊讨生活。
后来,当地的工商局也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要求我们这些小商贩去做个允许摆摊的证件,并在菜市场的边上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让我们卖东西。我们买了钢丝床,还搭了一个小棚子。这样一来,大家都在一条街上,你卖你的,我卖我的,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再和仍旧在“鸡毛换糖”的我爸爸和大哥一比较,发现一个月下来,我们的收益比他们高多了。后来我爸爸和大哥也不去“鸡毛换糖”了,跟着我们拿一块地方,做一本证,买一个钢丝床,从义乌进货小百货到当地去卖。从这时起,我们一家就从“鸡毛换糖”自然地转变到义乌小商品的经营当中去。
在摆地摊卖小百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义乌人把大量的小百货运到外地去卖,也带动了当地的商贩。原来他们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里买来的,后来知道是从义乌过来的,他们也坐火车到义乌进货。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义乌的批发生意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从一开始菜市场门口的几个摊位,到后来摆到几十米路的摊位,再到政府专门划了一块地拿来供我们摆摊形成小市场,我们的小百货生意竞争也越来越大,钱越来越难挣。我们意识到,不管是“鸡毛换糖”还是摆摊,只有不断思考和转变,才能赚到钱。这个过程中,也让我慢慢认知到思考的重要性,为自己以后的创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