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一座城,歌是声音的名片,城是歌的精神摇篮。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义乌篇,一首《向往》通过“城”与“歌”的结合,不仅展现了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义乌模式”的改革发展历程,而且还表达了义乌人对于未来的向往,生动诠释了义乌故事!
“末代货郎”楼仲平与义乌商人何海美、约旦商人穆罕奈德共同参与了此次节目的拍摄,共同回忆了自身的创业历程。实际上,“鸡毛换糖”不仅是义乌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楼仲平打开新世界的一扇大门。下面,跟吸管妞一起来看看吧!
在视频中,楼仲平生动的讲述了他对于创业的理解和对吸管行业的坚守。实际上,楼仲平在初中时期就因为家庭贫困跟随父亲到江西鸡毛换糖,四处漂泊,在寻找安身立命之处时,同时也在外面发现了更为宏大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美好生活始终充满了向往!https://v.qq.com/x/page/p3014iuf3mf.html
在1979年,14岁的楼仲平跟随父亲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原来,那时候家里太穷连白米饭也吃不上,他的二哥对他说去挑货郎担有白米饭吃。在这个过程中,楼仲平就希望跟父亲和两个哥哥到江西去挑货郎担。其实挑货郎担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楼仲平回忆道:那时候,一天最多跑了一百多里地,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手里摇着拨浪鼓,嘴里喊着:鸡毛鸭毛甲鱼壳收啊~
两年后,楼仲平建议父亲去城里“鸡毛换糖”,城里人多,能挣的钱也多。到了江西景德镇之后,他们发现菜市场门口有人铺了一块塑料布,上面放着义乌的小百货在卖。后来,他和父亲也从义乌进了一批小百货,放到菜市场门口卖。直到1982年,义乌提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建成了义乌第一代市场第一代市场——稠城市场正式开业,聚集起了700多个商户,每家商户拿一块板,一块塑料布就能开店。
在前前后后经历了摆地摊、有奖销售、打铁、当“倒爷”、养鱼等20多个行当后,楼仲平在1991年回到了义乌,用2000元租了半个摊位,抽签时抽到了日用百货。于是,他就找到了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用品,通过两年的时间,把塑料吸管卖到了义乌市场的销量NO.1。在1993年,义乌市政府引导工商经营户“以商转工”,“以贸转工”,“工贸结合”,鼓励个体户做实业加工。当时,大家都不看好吸管这个产品,因为吸管算的上是义乌小商品当中最难做的生意,但他依然选择扎根于这个行业。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楼仲平买下了加工吸管厂老板的机器,开始接触了吸管的生产制作。在1994年,楼仲平夫妇在福田乡寺后盛村租用了两间普通民房作为生产场地,迈出了吸管创业的第一步。就这样在经历了多个行当的失败后,终于在吸管这个行业上扎根!
通过25年的坚持,楼仲平用科技创新的思维把大家都认为“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彻底改变了“一根吸管”微不足道的命运,把“双童”品牌做成了全球吸管行业的领导者。
一首歌、一座城,这一首《向往》真实地再现了40多年来这座城市的变迁史,时至今日,义乌已然迎来了国际融合的新时代。在这个宏大的世界里,义乌人的向往,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