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看完了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还是觉得云里雾里的?
下面,吸管妞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爱马仕的包凭什么卖到十万元?
即使你不爱奢侈品,你也一定听过爱马仕这个牌子,它的包包价格高昂。但你有没有想过,爱马仕的包包究竟凭什么能卖那么贵呢?
我们先来做个选择题,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的面前有这样几个选择:
假定它们的款式、材质、工艺等条件完全相同,你会选择哪个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爱马仕的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爱马仕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爱马仕的包背后隐含了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产品内在属性,比如:文化性、精神性、创意性、时尚性、流行性等等。
我再以“双童”为例,很多人都认为:一根吸管只能卖几厘钱,只能用来喝饮料,这么小小一根没必要做品牌……但“双童”在2003年,就通过科学认知看到了产品背后隐含的品牌性、文化性、创意性、功能性、情感性、娱乐性······通过持续组合开发出全新的创新类吸管,逐渐改变了双童命运!
在上述的两个案例当中,你有没有找到什么共同点?无论是爱马仕还是双童,实际上都完成了产品向商品的转变。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时候,就需要用到“要素拆解vs重新组合”的思维模型了:
要素拆解vs重新组合
什么是要素拆解呢?
拆解,就是将一种产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层拆解,拆成一个个单一要素。
举个例子,比如一部手机,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屏幕、电池、摄像头、主板、芯片、陀螺仪…….而陀螺仪继续拆分,还可以拆解成金属、塑料、橡胶、石英等等,最后看到的是矿产和元素。
通过对产品进行不断地要素拆解,能够得出:产品本身只是要素叠加之和,就像1+1=2这样。但商品则是在产品之外不断叠加常人难以看见的内在属性,我们可以通过“要素拆解”看到这些属性。
以“一根吸管”为例,通过对吸管进行不断地要素拆解与想象,可以发现,一根吸管之外,还可以有文化性、情感性、创意性、娱乐性、社会性、趣味性等内在属性。
产品内在的属性不断外延后,改变产品的要素成本叠加从1+1=2,逐渐转变为1*1=N,继而实现产品内在价值的全面提升,获得了价值涌现。
将拆解后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顾客喜欢愿意购买的新产品,其本质就是所谓的创新。
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曾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对“创新”有过这样的解释:所谓创新就是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新组合,从而撬动顾客消费新需求而无关新技术。企业家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组合出顾客喜欢愿意购买的新产品,其本质就是所谓的创新。
所以,创新不一定是颠覆式的发明,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它其实是在“复杂现象”背后的众多“简单叠加”,是“要素拆解”后“重新组合”而获得“非对称”机会创造。这样的案例其实有很多:
比如iPhone,iPhone对手机最初的颠覆实际上是那个可以用手来写东西的触摸屏。在当时,这个技术在手机行业上看好像是全新的,但实际上在计算机行业上早就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乔布斯只是把计算机的触摸屏技术,搬到了手机上而已。
再比如,瑞幸咖啡新推出的“小鹿茶”,也是一种“组合创新”,即将原有的茶品与办公室“轻咖啡”人群两大原有要素进行了重新组合。
不管是爱马仕、瑞幸咖啡还是双童吸管,在组合创新过程当中,都实现了从“产品思维”向“商品思维”的飞跃。通过要素拆解、择优选择、重新组合,在产品之外叠加了更多的属性,获得了价值涌现。
所以,各位创业者们,当你们对产品创新没有头绪的时候,不如试试用“要素拆解vs重新组合”的思维模型,转换思维,重新认知你的产品,看看会有什么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