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来讲,吸管产品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利润低,算得上是义乌百万小商品中最边缘、最难做的一个品类。但在许多人看来一根吸管似乎轻的不能再轻,也简单的不能再简单。
然而,“双童”不仅把小吸管玩出了大花头,还凭借这只小小的吸管征服世界,干成全球行业第一,一步步成为国际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楼总关于创新如何赋企业更强竞争力的独到见解。
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双童可以前款后货?为什么我同样的产品可以比你贵,价格我说了算?因为,市场是无情的,落后的企业或者产品只能是被取代。要想不被取代,唯一的出路就只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创新是提升竞争力最主要的出路。在传统观念中,吸管往往被默认为专为饮用饮料而设计的工具,这种“隐含假设”无形中设下了认知的藩篱,阻碍了我们探索吸管功能与应用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局限于餐饮业的范畴,更不必拘泥于单一的使用方式和短暂的生命周期。
难道吸管的功能就不能超越单纯的饮料摄取吗?难道吸管就必须是即用即弃的吗?难道吸管的价值就仅限于那微不足道的几厘钱吗?再者,吸管为何不能摇身一变,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单品?又该如何激发儿童群体对吸管的新奇喜爱与探索欲呢?
其实早在2005年时,“双童”的一条户外广告就打破了“吸管就是喝饮料的”隐含假设,巧妙地将吸管的用途从单一的“喝水”功能向情感化、体验化和娱乐化等多个维度延伸,使产品售价和附加值都得到成倍增长,成功地让“一根吸管”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还通过不断的要素拆解组合,创造出了上千个创新形态的吸管。当吸管市场趋于饱和时,“双童”吸管产业的发展也已经触碰到了天花板。于是,楼仲平凭借多年的认知积累和敏锐的嗅觉,决定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第二曲线”。鉴于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造成的严峻白色污染挑战,“双童”企业早在2006年就展现出了前瞻性的视野,预见到可降解吸管将成为市场与环保的双重需求下的必然趋势。并开始开展行之有效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工作,这项工作被列入当年的“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双童”成功研发出了PLA全生物可降解吸管,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有效避免了吸管产品使用后带来的白色污染,更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一提前十多年的战略布局,不仅丰富了“双童”的技术储备,更为其吸管产业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点,被视为推动双童产业升级、引领行业绿色转型的“第二曲线”。(PLA吸管主要原料为玉米等农作物淀粉,使用丢弃后在堆肥条件下45天就可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有效避免了吸管产品使用后带来的白色污染。)此后,“双童”更是将“让一次性产品告别白色污染”作为企业使命,并坚定往可降解可循环的方向推进,相继开发出聚乳酸吸管、纸质吸管、竹子吸管、木质吸管、芦苇吸管、不锈钢吸管、玻璃吸管、可食用淀粉吸管等环保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产品逐渐替代传统的塑料吸管。德鲁克指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当把创新当作一项基本功能。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双童“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方式,通过错位、组合、破界,拓宽极大的市场,才能打造出独特的发展之路!一根吸管都可以,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上面为大家介绍的“不同样式的创意类吸管”都在“双童”中国吸管博物馆内轮番展出。不仅可以感受到极致创新的产品文化,还可以学习到产品创新和错位竞争思维!中国吸管博物馆也是《双童文化研学班》十大站点之一,现场参观,才更震撼!在“双童”的游学绝不是走马观花,每一个站点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双童”满满的经营哲学。除了“陈列上千个不同形态吸管的博物馆”,还有“双童”网红餐厅、公开透明的集体办公室、让员工当老板的众创空间、妙趣横生的百米文化长廊、清洁无尘的吸管生产车间……当然,除了现场课堂,还有创始人楼仲平3个小时的主题课程分享,更有分享结束后,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为学员们解答参观过程中疑惑、或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在研学活动中避免走马观花,真正找到“双童”经营过程中的科学管理逻辑,实现创业思维的升阶!楼总在往期《双童文化研学班》
做“一根吸管的破界创新”主题分享
如果你也对“双童”充满好奇,也想赋能团队共同成长,欢迎走进10月10日【双童文化研学班】,与上百位优秀的创业者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