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一个普通农妇大闹县委书记办公室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就是这场风波,触发了义乌走什么路的“大地震”。
那是1982年,义乌农民为了生计,进城在马路两边摆起了小摊儿,渐渐形成了马路市场。农妇冯爱倩就是其中一个。一天,她在摆摊时被没收了菜篮子,气昏了头的冯爱倩不顾一切地冲进县委书记谢高华的办公室,拍着桌子喊道:“我找不到工作,又不让摆摊,我们全家吃什么?”
谢高华被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冯爱倩惊呆了。一个普通妇女为了摆摊竟敢在县委书记办公室大吵大闹,这是怎么了?冷静下来后,他给冯爱倩倒了杯水,让她坐下来不着急,慢慢说。两人一问一答地聊了起来。
冯爱倩把几十年“鸡毛换糖”和后来摆摊的辛酸经历,一股脑地倒了出来,“你们当官的要替我们老百姓想想,只靠一亩三分地儿连饭都吃不饱,总得给我们一条出路啊。”
一个县委书记与一个农村妇女的这场对话,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冯爱倩的事深深震撼了谢高华,他陷入了沉思:义乌一没资源,二没工厂,地少人多,老百姓要吃饭,确实得想办法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义乌决策者的心。义乌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们到底应该为老百姓做什么?把老百姓往哪里带?“老百姓摆摊做生意,是资本主义尾巴,还是人民生活的需要?”市场放开能让经济活起来,老百姓摆摊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出路,但现行政策不允许啊,怎么办?义乌县委县政府开始了长达数月的调研,全县上下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义乌县委县政府顶住重重压力,做出决策:允许农民进城,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竞争。县委书记谢高华明确表态:有问题我负责,宁可不要乌纱帽!
领导的思想解放了,老百姓的手脚也就放开了。从此义乌的民营经济风起云涌,在全国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短短的二十几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义乌的成就令学者们感到目瞪口呆。而四代小商品市场发展无不映射义乌那股闯劲!冲劲!去年,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389亿元,平均每天成交一亿多元。现在,民营经济已占据义乌经济总量的90%以上。
“如果你看到一个发展成功的城市,基本上你可以看到它背后非常明智的政府。”纵观义乌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显示出政府顺应老百姓求富、盼富的心愿,执政为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
有敢为人先的政府,就一定会培育出敢为人先的群众,就一定会产生敢为人先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在义乌,敢为人先的企业家是市场繁荣的持久生命力。
一根细细的吸管,大家可以猜一下,它的售价是多少?———不到一分钱,利润微乎其微。可正是这支不起眼的吸管却造就了一个全球老大———世界最大的吸管生产企业,义乌双童日用品公司。它的年销售额近1个亿。我算了一笔账,这就是100多亿根吸管啊!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由无数根吸管组成的海洋。若不是身临其境的采访,我简直无法想象。
“双童”的老总楼仲平家里太穷,读完初二后就辍学跟着父亲去江西一带鸡毛换糖。后来,他看到市场上吸管的需求量很大,但因为每根吸管的利润只有5厘钱,一般人都不屑去做。可他一想,吸管利润虽薄,但大家每天都要用,这就是市场。只要有市场,小吸管也能赚大钱。1994年,楼仲平夫妇租了两间民房,买来两台机器,开始生产吸管。
三年后,楼仲平的吸管生意越做越大,从最初每天生产几百公斤的小作坊,发展成每天仅出口就达8吨的大公司。采访中,楼仲平得意地告诉我,网络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他就把吸管放到网上卖了,用吸管把世界都‘吸’进来了。现在,双童吸管占全球产量的1/4,小小吸管带来了巨大利润。
这样的事儿在义乌有很多。十几年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山村女孩周晓光,凭60元起家,创办了总资产5个亿的新光饰品集团。大家看,我手上戴的这个手链,就是在新光饰品店买的,只花了十几块钱,新光就是靠赚这种小钱成为了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今年的世界杯,让那些做旗帜、假发、足球的义乌商人也大赚了一笔。一面旗子只赚分分钱,世界杯开战仅仅两个星期,有个专门生产旗帜的商人,足足赚了400万元!许多人逛过义乌之后,对商品的数量、价格很吃惊,数量太多了,价格太便宜了。
不以利小而不为,义乌商人正是凭着这种瞄准市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造就了聚沙成塔的财富传奇。
崛起的是市场,沉淀的是精神。这个创造奇迹的城市,这些创造奇迹的人,就是凭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铸造了今天的奇迹。这里原本是一个穷乡僻壤,却成了世界小商品交易的中心,靠的就是执政为民、敢为人先;这些人原本是绣花的、卖冰棍的、摆地摊的、修打火机的小商小贩,却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靠的就是瞄准市场、敢为人先。
敢为人先铸精神,这就是义乌的力量所在、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