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العربيةEnglish
 
企业介绍
企业文化
企业架构
企业荣誉
大事记
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
社会责任报告
质量信用报告
联系我们
 
 
 
 
 
科学发展观浙江生动实践 中央媒体报道义乌经验
时间:2007-4-25    来源:浙江在线     阅读7297次   
编者按:义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经验,近期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集中通过大量报道向全国介绍义乌的发展经验。7月12日、13日,本报已经转载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关于义乌经验的长篇报道。现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的有关报道摘编刊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兴商建市造福百姓

  7月11日和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摘”栏目播出了录音报道《走向世界的“市场奇迹”》上、下篇;还于11日的“新闻纵横”栏目中播出了长篇报道《浙江义乌——一个城市的传奇》。综合摘编如下:

  在这个城市里,无论你是长期居住,还是短暂停留,都会被市场的向心力所吸附。靠市场而生,为市场而来,义乌人打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打造着义乌的金字招牌。“兴商建市”战略,更让这块金字招牌为人民创造着财富。

  在义乌,近万名成功商人开始由商转工。他们凭借庞大的销售网络、良好的政策氛围,由小做大。义乌的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是从商贸流通起步的。持续的商业繁荣,为商人们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把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是追求最高利润、化解商贸流通风险的必然。市场好像一座巨大的核反应堆,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变出了一个以第三产业超过50%的现代产业结构,变出了一个触角遍布海内外的“义乌经济圈”。义乌人选择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独特发展路径。

  塔山村是经济不发达的村庄,人均耕地还不到1亩。青壮年村民大都到义乌市里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不用出家门,干干装饰品加工,每年都能收入四五十万元。目前,义乌市共有600多名为农民搭建致富桥的“农村经纪人”,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34000多人,年加工费收入近亿元。然而,光腰包鼓了还不够,还要让农民,特别要让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们掌握一技之长。义乌的企业家自发开办学校,免费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

  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拉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个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而义乌的高明之处在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城乡联合办市场、商业资本反哺农民的方式,不仅为市场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还带领广大农民稳健地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在这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融进了市场这个大熔炉中。

  如果说巨大的商业诱惑让淘金者对义乌趋之若鹜,那么义乌人提供的稳定和睦的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更让商人们有身在故乡的感觉。“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这句在义乌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谚语告诉我们,通过经商来营建幸福生活的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义乌人的血液之中。兴商利市、兴商建市、共同发展的传统思想,让义乌人自古就有接纳八方来宾的博大胸怀;持之以恒,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执政理念,让义乌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经济日报》——点石成金看义乌

  7月11日、12日、13日和14日,《经济日报》连续以《“无中生有”》、《“点石成金”》、《和谐平安》、《创新有为》为主题,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义乌市兴商建市发展纪实的报道,并于11日配发评论员文章《义乌经验的启示》。15日,该报以整版的篇幅,推出专题报道“义乌经验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首篇报道《“无中生有”》说,是市场潜能的勃发、产业链条的支撑和坚持不懈的创新,让义乌这个地处内陆山区的县级市,辐射出强劲的经济能量。

  报道说,不畏艰难、不弃微利的“拨浪鼓”文化,一直长久而潜在地影响着义乌人。而这些极其可贵的商业因子,一旦遇到适合的环境,便会在石缝里顽强地生根发芽。“兴商建市”的战略刺激了市场潜能的勃发。在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义乌开始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构建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工业发展格局,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撑。从一开始,义乌市场就没有满足于先行一步的优势,而是在不断寻求差异化竞争:当集贸市场在全国各地普及时,他们转换到了划行归市的批发市场;当区域性的批发市场遍地开花时,他们的市场开始探求国际化、信息化的经营之道,交易方式和功能悄然发生变化。创新始终为义乌市场的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和发展的活力。

  《“点石成金”》篇认为,义乌人凭借“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独特发展路径,让市场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变出了一个开始以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现代产业结构,变出了一个能引领消费潮流的现代小商品制造业,变出了一个辐射浙江、接轨国际的“义乌经济圈”。

  深入探究义乌巧借市场“点石成金”之谜,就会发现,义乌现象是浙江现象的一个生动缩影,义乌的成功实践是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成功典范。

  《和谐平安》篇认为,义乌的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人气,人气靠和谐、靠平安。义乌在创新中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让外地人和义乌人一起生活,让外地人参与社会治安管理,是义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尝试。

  2005年,义乌在全市人均GDP增长400美元、外来人口总数递增9.9%、机动车辆净增2万辆的情况下,全市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良好,刑事发案总量近3年首次实现回落,下降2.07%,城区发案下降15.6%,群众对义乌社会治安的满意率高达98.6%。浙江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王辉忠评价说,浙江的治安工作出现过全国闻名的老典型“枫桥经验”,面对现在复杂、开放的新形势,义乌能多年保持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恶性群体性事件,群众有安全感,群众满意度高,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枫桥经验”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有为》篇说,义乌“兴商建市”所积累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义乌在经济发展中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和服务作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形成巨大的合力,牢牢把握住义乌的发展方向,使义乌始终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努力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

  报道认为,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与市场的这种互动关系,不仅“与生俱来”,而且“与时俱进”。报道引用了浙江省委“义乌发展经验”的调研报告:党政有为,调控有度,搞好公共服务,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根本保证。


  《光明日报》——“义乌现象”中的辩证法

  继6月19日、20日连续刊登义乌经济发展经验的通讯和评论后,《光明日报》又于7月11日、12日刊发了追踪义乌经验的两篇报道—— 《让辩证法融入每一个商机——对“义乌现象”中商业文化的再解读》和《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树立正确政绩观》,继续从文化的视角透视义乌人的文化品质和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思考。该报引用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话说:“缺乏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缺乏外资推动,缺乏优惠政策的义乌看似‘莫明’发展起来,其实是有‘其妙’的!”

  《让辩证法融入每一个商机》从小与大、少与多、亏与赚、义和利四个方面分析了义乌人的商业文化——

  在小与大的自由王国,义乌人以小谋大,从小促大,从小做大,将小与大的辩证法融进了每一个商机,终使小饰品、小玩具、小五金、小家电……千千万万个“小”企业和家庭生产单位,把千家万户的创业汇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托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不起眼的小柜台,每天竟要批发销售牙签几吨甚至几十吨左右:以10吨计,也就是1亿根左右;按100根毛利1分钱计算,每天可获利1万元。少与多,薄与厚,敏感和慧眼,使义乌商人在“少”与“薄”中发现了商机,抓住了机遇,成就了大业。

  面对“亏”与“赚”的独特视角,使义乌商人受益无穷。义乌人独特的经商经验是:一旦认准了一个行业,即使亏,也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高峰和低谷。坚持到底的肯定有重新赚回利润的机会。这坚持到最后的往往就是义乌人。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追逐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义乌人在追逐利润之外,还有更高远的目标。他们信奉这样一个道理:我要赚钱,先要让人赚钱。许多成功的义乌商人都有一条不容忽视的经验:先有信,次有义,最后才有利。

  这篇文章最后说:毫无疑问,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义乌商人,他们虽然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但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商业文化深入他们的骨髓,融入他们的血液,使他们拥有了许多独特的秉性,而这种秉性则是他们在商战中屡屡制胜的原因。

  针对在义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历届党委、政府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光明日报》发表了对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的专访——《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中树立正确政绩观》。该文的编者按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在发展经济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义乌这个内陆小县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成为“商业联合国”。[NextPage]

  中央电视台——低成本带活大市场

  7月9日和10日,央视新闻联播分别以《浙江义乌:低成本带活大市场》和《浙江义乌:让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为题,连续报道义乌的发展经验。11日的焦点访谈节目又推出了《义乌传奇》。

  报道指出,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既不沿边也不靠海,却在2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小商品海洋”,低成本战略造就了义乌的快速崛起。

  报道引用了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话:“用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义乌做得很出色,但政府引导经济这只有力的手,义乌做得也很好。”

  报道说,依托市场的活力,义乌小商品市场激活了一个个“浙江制造”。浪莎、梦娜、新光,一个个企业响亮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客户签下订单几分钟后,货单就通过电子商务,“飞”到了遍布义乌及周边县市的企业。目前,围绕小商品市场义乌已经拥有2.5万家工业企业,已经形成了20多个优势产业集群,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解决了周边地区30万农村劳力就业。

  报道说,浙江义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通过行之有效的做法,实现了双赢。义乌一手对大企业进行严厉的监控,一手对小企业进行疏导。针对小企业排污少、数量多,不易监管的状况,义乌市成立的污水处理中心定时到数百家小企业收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由于很早就预见到了市场兴起带来的产业繁荣,所以2001年义乌就建成了浙江省第一个县级污水处理厂,现在还有6个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可以支撑经济社会20年发展的需要。现在,义乌每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超过全市GDP的2%。垃圾发电厂每天可以焚烧全市产生的1200吨垃圾,800个行政村也像城市一样拥有自己的保洁员。日前,义乌市通过了全国生态城市的核查,实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赢。

  央视编后话评论说,义乌创造了奇迹,从马路市场到小商品行销全球,再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浙江义乌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义乌成功的经验中最关键的在于20多年来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一点,让不起眼的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小企业做成了大产业。让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实现了双赢,创造了从国内小商品集散地发展成全球小商品海洋的市场奇迹。


  《农民日报》——统筹公平和谐

  7月11日和12日,《农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刊登长篇通讯——《城乡统筹看义乌》和《和谐义乌源于公平》,介绍义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

  报道说,义乌发展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做法——“统筹”。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市场与产业的统筹,人与自然的统筹,特别是从人本理念出发,对城乡、对外来民工的统筹,正成为义乌快速发展的保证。在弥补城乡之间的裂痕,创造平等公正的客观环境中,义乌有两个可取之处,十分引人注目。

  首先是财政投入。农村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义乌这些年依靠商贸业和工业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向了农村。1996年开始,义乌就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作为农业发展基金,这就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渠道。依靠这一渠道,义乌就投了4亿多元,建成了20万亩标准农田,补贴了60%的农业保费。2005年,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累计16.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市里规定,这一投入比例还将逐年增加。现在,义乌许多农村公共事业都由政府包办。

  其次是制度创新。造成城乡差别的,有许多人为的制度因素。如医疗、就业、养老等。义乌列出了一个时间表,要拆掉这批“篱笆”。

  《农民日报》的报道称赞义乌是个没有围墙的城市。义乌实有人口170万,其中本地人口不过68万,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本地人口。少数民族多:在义乌经商做生意的少数民族达到24000多人。外国人多:义乌的境外客人一共有8000人,分属189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一组颇具对比意义的数字是:2005年,义乌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400美元,外来人口总数递增近10%,而社会治安则呈现“四下降、三提高、二回落、一满意”的良好态势。外来人口的犯罪率也从2000年的5.3%下降到3.6%。

  报道认为,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有着如此平安和谐的局面,得益于义乌公平对待外来人口的“统筹”观。在义乌,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政治上平等,有的外来人员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像本地人一样行使政治权利;市总工会全心全意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亲如一家。除了从政治上关心,从感情上服务外,义乌在外来人口管理上还探索出了一条社会化管理的新路。

  《工人日报》——“义乌发展经验”探秘

  7月11日和12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分上下两篇刊发了长篇通讯《“义乌发展经验”探秘》,介绍了义乌这个一不靠海、二不沿江的内陆穷县,靠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不动摇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市的奥秘——

  顺应群众的呼声,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四个允许”激活了义乌人经商的传统,义乌人很快用拨浪鼓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1984年,县里又提出“兴商建县”,并将其确定为义乌发展的战略方向。此后20多年,历届义乌领导始终坚持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到2005年,义乌市场成交额已达389亿元,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各专业批发市场榜首。

  当许多市场如过眼烟云般昙花一现,义乌为何能连续15年交易额居全国之首?答案是:坚持改革与创新。

  “四个允许”使义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但义乌市场经营的是全国货物,许多客户来市场几次后,就撇开市场直接到工厂购买,非产地市场的弊端日益彰显。

  面对逼近的危机,义乌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非产地市场的严重局限,1993年开始,义乌市创新发展战略——“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发展与市场关联的小商品加工业,使义乌市场从销地向产地拓展,义乌产品从“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转变为“小商品义乌造”。这一重大的战略创新使义乌摆脱困境,促进了义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整个市场40%商品为“义乌造”。

  许多地区大量克隆义乌市场,这给义乌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义乌市场利润空间日益减少,市场的先发优势递减。该市果断地对发展战略进行再创新,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义乌小商品推向国际市场。

  义乌因此又抢先了一步。当众多市场还在国内争夺地盘时,义乌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目前义乌市场外向度已达50%以上,与212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特别是来自欧美高端市场的订单份额显著增加。而围绕小商品城这个世界最大的日用商品交易中心,义乌的会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兴起。目前第三产业占义乌GDP比重已达50.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首页了解双童产品中心资讯动态视频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English
版权所有 © 2002-2008 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路378-379号
电话: 0579-8567 9778, 8567 9789, 8567 9800 传真: 0579-8567 9555 E-mail: St@china-straws.com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38312号-1   技术支持:中国日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