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导语
对此,吸管妞将结合“双童”楼仲平口述的“鸡毛换糖”经历持续推出《末代货郎楼仲平“鸡毛换糖”回忆录》系列!
今天和大家分享系列第十篇:
1983年,义乌并没有托运处,也没有现在的物流,所有的小百货都靠我们自己扛到当地放在地摊上卖。当时景德镇菜市场门口不仅仅有义乌卖小百货的,还有扬州卖牙刷的,福建人卖雨披的,富阳卖丝绸、围巾的商贩。初期的时候大家都是这样摆地摊讨生活。
后来,当地的工商局也开始注意到这个现象,要求我们这些小商贩去做个允许摆摊的证件,并在菜市场的边上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让我们卖东西。我们买了钢丝床,还搭了一个小棚子。这样一来,大家都在一条街上,你卖你的,我卖我的,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一段时间下来,我再和仍旧在“鸡毛换糖”的我爸爸和大哥一比较,发现一个月下来,我的收益比他们高多了。后来我爸爸和大哥也不去“鸡毛换糖”了,跟着我拿一块地方,做一本证,买一个钢丝床,从义乌进小百货到当地去卖。从这时起,我们一家就从“鸡毛换糖”自然地转变到义乌小商品的经营当中去。
在摆地摊卖小百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义乌人把大量的小百货运到外地去卖,也带动了当地的商贩。原来他们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哪里买来的,后来知道是从义乌过来的,他们也坐火车到义乌进货。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义乌的批发生意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义乌市场的初期兴起实际上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有几百年”鸡毛换糖”传统历史的义乌人,最早就在1960年前后的义乌廿三里镇形成了小规模的小商品地下非法集市,之后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慢慢地转移到义乌的县前街一带,我最早跟着父亲一起配货的时候大概在1977前后,当时已经在义乌的县前街县政府右侧的一块空地上,大家并没有摆摊,只是把自家的百货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自由走动,百货篮子上面盖了一块布,需要的人就上前掀开看。
在那个特殊年代,小商品市场是在政府明令的禁止和取缔的资本主义尾巴。而拥有上万人数的半合法的“敲糖换鸡毛”又需要市场提供大量的小商品,所以提篮叫卖、批零兼营的季节性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前身就悄然孕育。
一直到1982年,当时的义乌县政府决定开放经营,鼓励个体工商户经营小百货,并在当时的湖清门一带的新马路上开辟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但其市场设施极为简陋,每个经营户用木板制作自己的摊位,上面盖一块塑料布挡风挡雨。而这个时期的一部分义乌人(包括我们)放弃”鸡毛换糖”,开始到义乌批发小商品到附近省市的菜市场门口等地摆地摊,义乌延续几百年的”鸡毛换糖”出现了新商业形态的巨大变化。
从一开始菜市场门口的几个摊位,到后来摆到几十米路的摊位,再到政府专门划了一块地拿来供我们摆摊形成小市场,我们的小百货生意竞争也越来越大,钱越来越难挣。
我们意识到,不管是“鸡毛换糖”还是摆摊,只有不断思考和转变,才能赚到钱。这个过程中,也让我慢慢认知到思考的重要性,为自己以后的创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归本朔源,义乌市场从哪里来,就是从几百年的鸡毛换糖演变而来!义乌精神从哪里来,就是从一代代货郎担磨练出来!义乌有今天,不要以为都是天上掉下来!义乌有今天,不能忘记几百年鸡毛换糖的祖祖辈辈!为什么义乌市场至今长盛不衰,那是因为货郎担精神的基因在冥冥不休地支撑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