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导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了第143个成员。为纪念入世20周年,《新京报》以一根小小的吸管作为切入点,采访双童当家人楼仲平,以小见大,讲述“入世”20年间中国经济如何迅猛发展的,与大家分享了义乌小商品走上全球贸易之路的故事。下面,就和吸管妞一起来看看这篇精彩的文章吧!
吸管妞导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了第143个成员。为纪念入世20周年,《新京报》以一根小小的吸管作为切入点,采访双童当家人楼仲平,以小见大,讲述“入世”20年间中国经济如何迅猛发展的,与大家分享了义乌小商品走上全球贸易之路的故事。下面,就和吸管妞一起来看看这篇精彩的文章吧!
◆ ◆ ◆
记者:顾志娟 编辑:王进雨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如今年满20载。
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当年,也曾有过忐忑,但勇敢迈向世界市场,尽管呛过水,遇到过漩涡,但亦在汪洋大海中学会了游泳。20年时间,中国向全球开放市场,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带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在全球流通,中国不断释放的消费潜力为全球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只要不犯什么大错,闭着眼睛就能挣钱。”义乌企业家楼仲平这样形容中国刚入世那几年当地出口企业的状态。
楼仲平所创公司1994年起步于家庭作坊,从一根小小吸管做起,现在已经成长为产值上亿的吸管行业隐形冠军,不仅是国内领头羊,还参与到全球吸管产品标准的制定中。而这只是中国加入WTO一个变化的缩影。敢于大海中经风雨,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提升,从早期简单的加工贸易到现在生产更加创新、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进一步迈向中高端价值链。
“双童”成长为吸管行业隐形冠军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资流入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在全球贸易环境出现恶化、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当下,坚持对外开放的中国,或将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几毛钱吸管的“翻身仗”
“到2003年,几家美国大客户的订单已经占到公司销售额的80%以上,最高的时候占比达到90%,这些客户包括沃尔玛、Kmart这样的知名企业。”楼仲平创立的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在中国刚加入WTO那几年出口业务占比不断提升。
与国外客户的业务往来重塑着双童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
楼仲平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双童现在的生产厂房运用到了雨水收集、废水回收、中水回收等节能设计,是江浙一带非常讲究生态友好的厂区,而这最早是受日本客户的影响。“当初日本客户选择合作伙伴过程中会提一些要求,比如要有无尘化车间、花园式工厂,虽然不是硬性的,但如果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更好,日本客户会更加青睐。”对于21世纪初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些名词显得有些陌生,海外客户的要求促使楼仲平不断学习和改进,双童也是较早将绿色环保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运用到日常运营中的制造业企业。
双童的节水装置在建厂初期就已纳入设计
中国不断打开国门的过程中,出口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摆在双童面前的第一重挑战就是外部客户集中带来的利润压力。
楼仲平回忆,由于国外客户在双童的销售中占据绝对大头,国外大订单下来之后就要优先完成,导致国内小订单被挤出去。“有些小订单能不接就不接,能放下就放下,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来越集中在国外大企业”。掌握了话语权的国外大客户每次下单都压价,双童的利润空间逐渐压缩。
2005年开始,楼仲平下决心放弃大客户,到2008年前后,原有的几家美国大客户已经全部放弃,双童转向国内中小型客户集群,外销占比降至一半左右。如今,双童已经不能被称作出口型企业,其内销比例占到销售额的七成。而出口主要面向日本和欧洲。日本客户对于塑料吸管的品质要求很高,包括厚度、韧性等,欧洲已经全面禁塑,目前双童向欧洲客户出口的主要是可降解产品。由于双童较早开始针对出口客户进行自我升级,应对不同类型客户的要求已经游刃有余。
“小客户原则”和“两条腿走路原则”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成为双童身上的又一压力。楼仲平称,中国入世前十年,江浙一带的农民工“要多少,有多少”,工资基本不超3000元。此后,随着民营企业和整体经济发展,劳动力逐年紧张,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提升,长三角农民工净工资现在基本达到了6000元,加上社保和企业的其他隐性成本,一个工人的总成本达到七八千元。而这只是普通操作工,技术工人要1万元。劳动力成本之外,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等使得企业压力更大。
这也促使楼仲平开始思考转型。他表示,2001-2010年前十年,乘着中国加入WTO的东风,仅仅依靠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形成的动能释放,企业很容易实现快速发展,但是2010年之后的十年,这些红利已经不能继续支撑企业发展,只能求变。
楼仲平找到的出路是创新。2010年以前双童的产品线比较简单,基本为长或短、粗或细、直或弯的基础吸管,近十年双童开始打破“吸管只能喝饮料”的定位,生产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眼镜吸管、爱心吸管、风车吸管、可食用淀粉吸管等,吸管也可以是玩具、艺术品、装饰品、食品。在公司所有产品中,创新产品的比例最高时达到42%。
双童创造出大量创意吸管产品
创新产品为双童打开了新的盈利空间。楼仲平向贝壳财经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双童有一款“足球吸管”,特殊之处是有一颗小足球嵌在吸管内部,但不影响吸食饮料。这一产品的利润率达到100%左右,但此前很小众,销量不高。2012年恰逢欧洲杯,巴西几个客户下了十六七个货柜的“足球吸管”订单,给双童带来的利润达到八百多万元。
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对研发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双童从2007年开始申请专利,到2011年双童已拥有100多项专利,占到全球吸管专利的一半以上。楼仲平介绍,看起来简单的“爱心吸管”,要解决两人使用一根吸管的力学问题,其中有15个配件,运用到了4项专利。
如今,双童的吸管不再是几毛钱一根,有些吸管一根可以卖到几元甚至十几元钱。品牌影响力逐步稳固之后,双童还会重点选择有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客户,而非做简单的低毛利产品。
从低端加工和薄利多销,到走上创新和品牌化道路,从依靠国外大客户到转向国内多元客户,在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双童的发展路径成为“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
(此文为专题节选,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获取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