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العربيةEnglish
 
企业介绍
企业文化
企业架构
企业荣誉
大事记
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
社会责任报告
质量信用报告
联系我们
 
 
 
 
 
为义乌代言!@楼仲平 接受清璞汇专访,分享“最野商学院”义乌的商业哲学!
时间:2024-12-9    来源:文宣科     阅读1309次   

吸管妞导读


义乌,一所没有高科技背景的县市,仅凭借小百货,出口额几乎做到了中国21个落后省市相加的金额。今年1到3季度,义乌的出口额更是达到了5000亿,超过了杭州!

在不懂义乌商业哲学的外人眼里,义乌的发展“莫名其妙”,毫无章法可循,甚至被调侃为“最野商学院”。但是,作为义乌土生土长的双童创始人楼仲平,却深谙其中的窍门,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双童同样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存在。



近日,清璞汇创始人李菲走进义乌,对双童创始人楼仲平进行了全天候的跟踪采访,终于在这个46年的创业老兵身上将义乌独特的商业哲学窥探一二 。下面视频是根据现场访谈整理,还原了对话的核心内容,详情如下:

菲常语商
,赞662

以下呈现,为具体采访内容:



义乌传奇楼仲平

讲好中国企业故事:双童吸管

受访者:楼仲平,双童吸管创始人

采访者:李菲,清璞汇创始人



PART 01 | 

关键词:行知合一


李菲:

能否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企业,并结合自身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


 楼仲平:

在创业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经典的经济学书籍,也深入学习了罗纳德·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及一些国内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我将知识视为自己企业的“道场”和载体,常常通过书本寻找答案来解决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我非常认同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行知合一”,即先行动,再去运用知识。虽然这样说可能不够严谨,但我的意思是,知识和实践同样重要。不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行知合一”,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李菲:

我们了解到,您最早的经历是从“鸡毛换糖”做起,到后来尝试过一些小买卖。那段时间并没有什么显著成果,您能谈谈那时的失败经验吗?


 楼仲平:

我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挫折,这些磨难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会真正渴望去获取知识。其实我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小时候只读过小学,连拼音和字都没学全,甚至对写字没兴趣。因此,年轻时我做过很多草根生意,从摆地摊卖牙刷、雨披,到搞有奖销售、倒卖电子表和打火机,最后都失败了。每一次的失败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


1985年,我在家里的稻田里做养殖时,因为操作电水泵不当,差点触电致死,直到今天手上还留有疤痕。那次经历让我更加明白人生的脆弱,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我非常认同任正非的理念,他曾说:“人类学会渺小,世界才可能伟大。”我通过自己的经历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李菲:

您的经历可以说非常丰富和坎坷。这些失败带给您的不仅仅是挫折,也带来了重要的成长。


 楼仲平:

我今年60岁了,但依然充满激情。我的工作时间通常能达到每天15小时。经历了这么多,今天的我比以往更加坚定和充实,因为我一直在不断地反思。


我认为人性中充满了贪婪和欲望。如果我们不反思、不面对自己的弱点和欲望,就难以成长。创业者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很难做到对自己是逆人性,但对他人是顺人性。我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才能超越这些局限,成长为更好的人。


因为我的课程常常以人性为主线,讲解道格拉斯·麦克莱戈的“人性假设理论”,也会涉及大卫·休谟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人类天然的朴素情感。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能成为直接的工具,但却能激发我的思想,突破边界,推动深度思考。





PART 02 | 

关键词:先想明白再看明白


李菲:

您经历过磨难后,依然能够保持对世界的热爱,我觉得这展现了您非常个性的一面。那么,在义乌,像您这样的企业家多吗?


 楼仲平:

我觉得有很多,但我不能要求别人都和我一样。如果这样做,就相当于在扮演真理或神明的角色。我不是真理,也不是神明,只是一个平凡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人是自主自由的,而不是工具。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标杆,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尊重他人的选择,就是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人类在宇宙中极为渺小,宇宙本身是不可知的。我们通过认知、想象和努力,可以将无序转变为有序,将原本不确定的变为确定。通过这一过程,我们释放出了自己的潜力,也就是战略。


李菲:

这实际上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楼仲平:

是的。因为我们将系统开放,引入外部的新信息。如果不这样,系统就会从有序走向无序。我学了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些已经深深刻入了我的骨子里。我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很多人是在研究这些知识,而我是在应用这些知识。


学术的“看明白”和我在实践中“想明白”是两回事,我认为“想明白”更重要。一旦我“想明白”了,就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看明白”。


楼老师也会将这种思考通过课程交付

来影响他的“弟子班”的同学


李菲:

许多企业家往往看到风口和红利就去追逐,但缺少像您这样的沉淀。


 楼仲平:

这也解释了我讲的课为什么会受到创业者的认可。因为我讲的内容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语言。经过我的转化,他们能很容易地吸收并应用这些知识。也正因如此,我的商学院发展迅速,每天都有新课程。


楼老师每次上课,

都会将课程内容转化成朴素的语言


李菲:

您的商学院发展得非常迅速,是什么促使您开办商学院?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楼仲平:

当时确实是面临企业生存的问题,需要开辟“第二曲线”。最初并没有计划要做商学院,甚至在接受邀请时我都拒绝了。疫情期间,双童平台孵化了十几个员工创业项目。那时,一位小姑娘看到同事们纷纷开始创业,她也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她来找我时提到,既然我能到这么多大学去讲课,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开设一个学习中心?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开设学习中心,最终发展成了今天的双童商学院。


双童商学院的团队


李菲:

听起来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过程,就像商学院从您多年的知识积累中“自然流淌”出来一样。


 楼仲平:

对,商学院的形成确实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多年的知识体系和多元思维,再加上我在大学和社会中的影响力,使得这个商学院能够迅速成长。最初,我只是偶尔去大学讲课,或在平台上分享,影响了一部分人,但后来我自己创建了商学院,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创业者从全国各地赶来

学习双童的经营哲学



PART 03 | 

关键词:危机不容忽视


李菲:

看来您的商学院不仅仅是理论的输出,更是实践和经验的结合,吸引了很多创业者的认可。另外,我听说您很早就开始做微博,能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吗?


 楼仲平:

我是2009年11月份被邀请成为最早一批博主之一。当时我特别愿意写一些关于管理学和企业经营的内容。我写了很多,可能每年都有几十万字的产出。双童的各项制度都是我亲自撰写的,甚至有几百万字的文件。我不算直接管理人,但我们公司非常注重细节,员工素养也特别高。


李菲:
这与您的管理理念有关吗?


 楼仲平:

是的,我的管理理念来源于我对管理学的深入学习,尤其是德鲁克的理论。他曾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员工的善意和潜能。要让员工能够胜任工作,首先要培养、训练和指导他们,提供技能和成长的机会。


其次,管理者需要洞察员工的心理,顺应人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员工的内在潜力得以释放。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是我一直推崇的管理核心。



李菲:
那么您当时是如何看待企业发展的?有没有感受到行业的挑战?


 楼仲平:

我曾深刻感受到过行业的周期性变化。大约在2015年左右,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在的行业面临技术替代的风险。例如,传统吸管产品逐渐被新型饮品包装所替代,我们的传统吸管市场正在萎缩。我看到了危机,意识到必须尽早转型,否则企业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李菲:
那时您的企业规模如何?


 楼仲平:

在2015年前,我们的企业规模大概在1.5到2亿元左右。吸管这个行业本身体量较小,利润空间有限,因此我们的公司在中小企业中算是一个标杆。当时,我们的媒体曝光率很高,曾多次上《新闻联播》,也多次接受《焦点访谈》和各大媒体专访。外界的认可和荣誉让我们有些自满,但我深知,尽管如此,我们面临的危机不容忽视。正如查尔斯·汉迪所说,“任何一个组织如果自认为繁荣,那它其实是在走向衰败”。


李菲:
那么,关于您的整个创业历程,您有什么感悟?


 楼仲平:

我认为,创业者背后常常都有一只“老虎”。这只“老虎”代表着潜在的隐性危机,它始终跟随着我们。当我们成功时,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驯服了这个“老虎”,但实际上,它从未真正被征服。我们骑在“老虎”背上,时刻都要保持警觉。


李菲:

我特别好奇,您在这些年的创业过程中,一直处于危机和磨难中,不断前进。那么,双童的下一步将会怎样?您个人的下一阶段又是什么?


 楼仲平:

我常说,创业就像“如履薄冰”,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大卫·休谟认为,理性是为了服务感性而存在的,理性只是手段,而感性才是目标。因此,我们不仅关注员工的物质福利,还十分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比如,我们鼓励员工在公司谈恋爱、结婚、生子,甚至帮助他们安置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我们希望员工在这里能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像真正的“义乌人”。

员工和家属都能在双童找到归属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员工理解,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奋斗而非休闲得来的。我个人的工作时间通常是12到15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虽然我们不要求员工像我们一样拼搏,但必须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奋斗,才能实现更高的个人回报。


在当前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批评的声音背离了现实。你不能仅凭键盘上的言辞改变产业、改变中国。举个例子,曹德旺办学校,大家问为什么不把钱直接发给员工?但如果把钱发给员工,短期内或许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长期来看,这将破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人只看表面,却忽视了产业的深层次问题和复杂性。企业的运营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多维复杂的。我们必须理解产业的整体生态,做到合理的资源分配。每一个决策,都有它深远的影响。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甚至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但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仍然很低。没有科学素养,就容易迷信,缺乏逻辑思维,这会导致社会变成乌合之众,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




PART 04 |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的出路


李菲:

我特别理解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科学素养,就容易陷入迷信,甚至变成傀儡。


 楼仲平:

我觉得自己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但我从制造业的角度讲实话,我们的企业,甚至整个制造业环境,实际上是在“苟且偷生”。我说“苟且偷生”并不是指我们亏损,而是因为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比如在我们这一带,方圆几公里内大约有上千家企业,你猜还有多少家企业在坚持实业?


李菲:

估计20%或者10%?


 楼仲平:

实际上,甚至连0.1%的企业还在坚持做制造业。我们所在的这片区域是义乌的核心城区,周围几乎都是电商、直播、跨境电商等服务业,而制造业已经几乎消失。尽管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但仍有许多企业因高昂的租金和无法承受的压力而选择退出。


李菲:

那么,您认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楼仲平:

制造业永远是最基础的产业,它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尽管现在我们处于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很多人可能会忽视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但它依然是最根本的支撑。我们从事的是最基础、最艰苦的工作,而这正是中国要保持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李菲:

您提到的“实业兴国”和“实业救国”,让我深受触动。现在美国刚刚结束大选,许多企业在讨论如何应对当前形势。尤其是在出海热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盲目跟风,结果发现走错了路。您怎么看待这种局面?


 楼仲平:

在美国,特别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业不可能被美国压制,我们有出路,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找到,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


今年上半年,在日本的大学讲课时,我谈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没想到大多数听众都是60岁以上的社长。在日本,创业非常困难,年轻人几乎不敢想创业,他们更愿意进入大企业当一颗螺丝钉。这个过程导致95%的制造企业消失,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企业能否存活,除了竞争力外,还与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此外,我不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应该过度转移到越南或墨西哥。实际上,越南的体量远小于中国,根本无法承接那么多制造业。中国的中部、西部以及沿海地区仍然有很多战略纵深,应该在这些地区推动制造业发展。


李菲:
所以您认为中国应该更专注于内需,而非过度依赖外部市场。


 楼仲平:

是的,中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特别是长江流域、沿海地区等地方。如果能够开发这些区域,中国的制造业不仅能够继续发展,还能提升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这将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的企业家需要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追求利润,它更应该服务社会,满足国家和民众的需求。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的利润来源于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承担别人无法承受的责任。




PART 05 | 关键词:

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


李菲:
很多人通过《鸡毛飞上天》这部电视剧了解到了义乌的历史。


 楼仲平:

对,《鸡毛飞上天》其实反映了一批人的经历,而不是单单一个人。我的故事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那一代真正能够站出来讲述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我自然成为了剧组的主要人物之一。


李菲:
《鸡毛飞上天》真实还原了很多当时的情境吗?


 楼仲平:

大部分场景还是比较真实的,但也有一部分细节没能完全呈现。剧中并没有完全展示当时的艰辛和困境。我们不仅仅是面临经济层面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政策和体制上的限制。


当时很多事情都处于灰色地带,甚至很多做法都没有标准。改革开放除了邓小平主席一声令下外,还有一个核心逻辑——“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我们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我们就是在这种探索中前行。


1981年5月,谢高华书记领导下的义乌获得了第一个营业执照,这个历史时刻对我个人和义乌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市场的开创者不是单一人物,而是一大批人的共同努力,大家都为这个市场的形成付出了辛勤的工作。


楼老师的新书《韧商》中

详细记录了那段摸索前行的创业时光


李菲:
您认为自身与其他同代人相比有何不同,能否谈一下?


 楼仲平:

我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从草根背景起步,但在过程中我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我不再依赖过往经验和人际关系去推动事业,而是选择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许多人看不懂我,觉得我只是做吸管的,怎么会去讲课、做教育?


李菲:
所以您现在的“二次创业”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转型?


 楼仲平:

可以这么理解,我的“二次创业”是我把所获得的认知转化为企业的人文,去影响我的团队和小伙伴,让他们也能有力量。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管理的核心是借力发力,用杠杆撬动,而不是单打独斗。


创业初期,领导需要“身先士卒”。但一旦大门打开后,作为领导者就不应该再深陷其中,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动、观察,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创业者的一生就是不断“开门”的过程,这正是约瑟夫·彼特所提到的理论。



你看习主席在2006年6月8号在义乌总结义乌经验,给了非常精准的12个字:“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如果从哈耶克的理论来看,这实际上是用软科技、软知识去解决原本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企业家精神、创新商业模式、组织机制都属于这一范畴。


李菲:

对,当这种创新变成了基础设施,确实不再是单纯的创新。那您认为义乌的例子如何体现这种“无中生有”的精神?


楼仲平:

义乌没有高科技的背景,产品都是基础的小商品,但它创造了中国独特的市场。今年义乌的出口额增长了16.6%,一个县市的出口额相当于江西省的1.45倍,超过了杭州。义乌的小百货是日常刚需,不受政治因素影响。即便消费趋势变化,人口结构变动,这种刚需产品仍然会存在。所以,“越是基础的越永恒”,义乌小商品就是这种永恒的基础产品。



李菲:

对,这种基础性需求不受太多影响,是长期存在的。那在您的企业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企业文化或者经营理念?


 楼仲平:

是的,企业不仅要关注商业生态,还要关注人文和社会责任。双童一直强调节能降耗,虽然当时没有政府鼓励,我还是引进了日本的节能技术,降低了企业成本,这一追求也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影响了我们的团队和周围的人




月朗星稀,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

双童的空中花园成了员工和学员休憩、谈心的最佳场所




德鲁克说,管理是博雅的艺术,在楼仲平身上,我看到了这项艺术的生动流淌。

义乌这座城市,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改革开放的宏伟画卷上,孕育出太多的商业传奇。这座从贫困中崛起的城市,用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只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就能创造奇迹。

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双童,从一根吸管到创业综合体;楼仲平,从草根创业者到义乌传奇。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关于清璞汇 :   


清璞汇是一家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着眼全球的新生代企业家赋能平台,专注企业家IP与组织能力提升的认知型企业家社群,聚焦制造业、新消费领域赛道,已累计访谈100余位知名企业家、实现全网超10万精准粉丝群体、为上千位企业家提供学习、赋能、链接平台。借助科学先进的理论方法、工具与前沿的新媒体技术,为企业家提供学习、交流、资源对接、IP打造的专业服务。





 
 
首页了解双童产品中心资讯动态视频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English
版权所有 © 2002-2008 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路378-379号
电话: 0579-8567 9778, 8567 9789, 8567 9800 传真: 0579-8567 9555 E-mail: St@china-straws.com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14038312号-1   技术支持:中国日用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