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辛庄村,秋色正浓。满山遍野的红枣压弯枝头,却年复一年地被雨打落,烂在地里。这触目惊心的一幕,让“双童”创始人楼仲平忍不住疾呼:“我强烈建议当地政府想想办法,农民实在太苦了!”他痛心地说,驱车数百公里,沿途竟无一例外都是这般景象,农民的心血付诸东流,实在令人揪心。
这份痛惜,在学员们亲手打枣的体验中,化为了切身的震撼。《隐形冠军楼仲平思享荟》第三期的学员们握着竹竿,看着红枣如雨点般落下,丰收的喜悦很快被现实的无奈所取代,如此饱满的果实,最终却难逃烂在地里的命运。

“我们得做点什么。”一位学员在体验结束后,径直找到课研组,表达了为辛庄村捐款的意愿。楼仲平老师随即在学员中发出呼吁,立刻得到了众人的积极响应。
这不仅仅是一次爱心捐款,更是“商业向善”理念的生动实践。学员们从课堂走向田野,在切身体验中完成了商业理念的升华,认识到真正的商业智慧,不仅在于市场竞争,更在于用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履行社会责任、传递人文关怀。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吸管妞的镜头,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温情的现场,感受那份直抵人心的真诚与感动吧!
01 | 学员们与辛庄的深情厚谊
没有村民们的帮助,楼仲平、课题组和学员们到不了辛庄村!临近目的地时,风雨大作,最后一段村道已成泥潭,车辆寸步难行。就在这艰难时刻,辛庄村的村民们连夜出动,皮卡车队、村支书调度的铲车、学员们的四驱车,在漆黑的雨夜里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接力队伍。当最后一车学员在凌晨两点抵达时,这份同舟共济的情谊早已在每个人心中生根。
这份深夜结下的情谊,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出了更温暖的花。村支书和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款待,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碗里盛满的是地道的陕北家常菜,耳畔回荡的是高亢苍凉的信天游,手中接过的是刚从枝头摘下的甜枣,每一份心意都让人久久难忘。

大家其乐融融
而最动人的相聚,当属那场星空下的晚会。当灯光亮起,村民们热情地带领大家跳起陕北秧歌。起初略显生疏的舞步,在乡亲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渐渐娴熟;学员们的拘谨,在欢快的鼓点中化作自在的欢笑。彩扇翻飞间,微小的界限悄然消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份情谊在之后的篝火晚宴上继续升温。各小组精心准备的节目与村民们原生态的表演相映成趣,歌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篝火晚会上秧歌的舞动感染了全场!
临别时分,学员们心中充满感激。这一路收获的不仅是独特的学习体验,更是村民们最真挚的情谊。从深夜救援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从书记的授课到村民的言传身教,从秧歌教学到红枣相赠,每一个瞬间都饱含着辛庄最朴实的心意。
02 | 陕北红枣该怎么走出黄土高原
正因与辛庄村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学员们亲眼看到满山遍野的红枣因雨水而烂在地里时,内心的震撼与痛惜才如此真切。此前与村民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这份惋惜不再是旁观者的感叹,而更像是对亲人处境的心疼与不忍。
亲手打枣的体验,让这份感受变得愈发具体。学员们握着竹竿,看着红艳饱满的枣子如雨点般落下,丰收的喜悦刚涌上心头,就被一个现实无情打断:这些自然的馈赠、村民辛勤一年的成果,竟难以走出这片土地。而饱满的枣子徒然烂在地里的画面,与村民们始终纯朴乐观的面容形成了强烈对比,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

学员们摘枣体验
03 | 学员为辛庄村爱心捐款
“我们得为辛庄做点什么,不能只停留在感动。”一位学员的倡议,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份由痛惜与感恩共同催生的善意,在楼老师的呼吁下,迅速汇聚成一场温暖的爱心接力。学员们希望能以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村民们连日来的深情厚谊,更将企业家精神的温暖火种,留在了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
这份捐款所承载的,早已远超钱款本身,更是那份设身处地的深切关怀。随着一组组实用的储物柜在村内陆续安装并投入使用,村民的日常生活正得到切实的改善,还有学员默默出资,为辛庄换上了新的音响设备。这些满载着温度的物资,已悄然成为辛庄村的一部分,默默见证着这份深厚的情谊。

愿企业家精神始终闪耀在辛庄!
从风雨大作的驰援到星光下的共舞,从枝头红枣的馈赠到此刻发自内心的回馈,这段共同走过的岁月,早已超越了单向的知识传递,升华为彼此生命间的双向奔赴。希望的种子,已在这片黄土地上悄然播下,而这份由真诚与善意编织的回忆,也将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