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妞导语
对此,吸管妞将结合“双童”楼仲平口述的“鸡毛换糖”经历持续推出《末代货郎楼仲平“鸡毛换糖”回忆录》系列!
今天和大家分享系列第九篇:
说到“破蓑衣”,还跟我们村的第一个村办工厂有关系。当时义乌出去挑货郎担的据说有上万人,如果在年底去义乌火车站,哪怕是半夜三更,火车站里也挤满了去“鸡毛换糖”的人。
大家在挑货郎担的过程中,破蓑衣算是一件比较值钱的废旧物资。以前没有雨伞雨衣,大家都是靠蓑衣来解决雨天出行的问题,所以家里面有一件蓑衣也算是有点经济实力的标志。通常八九年以后,蓑衣就会发霉变破,大家就把不能再用的蓑衣卖给挑货郎。货郎们把破蓑衣带回义乌后,会统一装在麻袋里到加工厂按斤变卖。
当时我们村就开了这样一个厂子,专门做破蓑衣的加工分解。首先,要把破蓑衣泡在水里,泡过之后把它拔散了,再继续泡,泡胀之后捞出来拆解,再徒手一根根拔出来,再拿来编成很粗的棕绳。据说,这种棕绳是拿来给大海上轮船拉锚用的。
这个活说着容易,干起来可是一把辛酸泪。因为破蓑衣是碱性的,在泡水分解的过程中,还要放些像生石灰一样的东西来进行一些化学反应,搞得水是又酸又臭又黑,对人体还有腐蚀性。我们在徒手拔蓑衣的过程中,会弄得整双手全都是血,身上和头上也是血迹斑斑,一塌糊涂的。
通过加工破蓑衣,村里人也能够赚取到一些手工钱,不过到了后来,大家都嫌这个活实在太辛苦,村办工厂也就没有继续办下去。
1983年去“鸡毛换糖”的时候,我在衢州转车到德兴时,发现衢州城里不仅人多,范围也更集中,我就觉得为什么不能在衢州挑货郎担呢?于是我就影响我爸爸不要到山区去挑货郎担了,我们还是到城里去挑货郎担吧。后来我爸爸也同意了,我和我哥哥还有我村里的两个伙伴,一共四人开始了衢州城里的“鸡毛换糖”。
住在景德镇,我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爸爸去菜市场买菜。有一次,我们从菜市场买菜出来时,突然听到有一个人在叫卖小百货,我们很好奇,过去一看,那人在地上摊了一块塑料布,上面放了一些帽子、袜子、手套等针织品,也有像我们去“鸡毛换糖”时用来换鸡毛的小百货等。
我当时就很羡慕,觉得他比我们先进多了,我们还在走街串巷辛苦叫卖换废品时,他们已经把义乌小百货放在菜市场门口卖了。我再仔细一听,听到他们说义乌话,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去摆地摊呢?
说干就干。我让我爸爸和我大哥继续“鸡毛换糖”,我和我二哥就回义乌进了一些手套、袜子、帽子、扎头发的丝带、发夹、玩具等小商品(这时候义乌的市场已经有很多小百货了)。
回到景德镇后,我们半夜3点就起床,到菜市场门口抢占位置,摆摊叫卖。等到原来在菜市场门口摆摊的义乌人过来发现他们的地盘被抢了,他们也傻眼了。于是我们这些摆摊小商贩之间就产生了竞争。